论文写作指导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政治论文 > 正文

生态危机背景下的《圣经》解读

发布时间:2021-11-19浏览:978


 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,生态危机逐渐显现,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调和对立,要想从根本上化解生态危机,需要探析西方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。而《圣经》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源头,《圣经》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,深深影响了西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以及行为倾向。当前,对于《圣经》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共有两派,一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“生态学抗议”运动,他们最早将生态危机归结为犹太—基督教传统;另一派则主要是一些神学家、圣经学者,他们认为持此看法是对《圣经》的误读,就《圣经》文本而言并无反生态思想,相反《圣经》中还有一些生态思想等待发掘,而这些思想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。  《圣经》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  世纪60年代掀起的生态学批判最早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为宗教。笔者认为此派学者的基本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人与自然的关系:征服  对《圣经》的指责集中于以下几个段落:首先是:  “起初,神创造天地。地是空虚混沌,渊面黑暗”(《创世纪》  )  “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,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,使他们管理海中的鱼、空中的鸟、地上的牲畜和全地,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。”(《创世纪》1:26)  “要生养众多,遍满地面,治理这块地;也要管理海里的鱼、空中的鸟,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。”(《创世纪》1::28)。  在这几个段落中,提到了三种关系:1.上帝与被造物。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,上帝在世界外。2.上帝与人。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,人具有上帝的形象。3.人和被造物。人受命管理被造物。而在这三个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上帝与人的关系,因为人与自然虽然同为受造物,但是人类显然更为高级,分有了上帝的形象。另外,从段落中“治理”(kabas)和“管理”(rada)两个希伯来词的使用可以看出(rada常用来指君王统治的意思,kabas常用于指在战争中征服敌人以及使人如奴仆般屈服。)神对人的授权,同意人类为了自己而开发、征服自然。所以说,《圣经》中的这种描述只会助长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控制自然,无助于现代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。  一神宗教导致人对自然的“去神圣化”  犹太—基督教传统反对“万物有灵论”以及多神思想,在“万物有灵论”看来,神存在于自然之中,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神性,大自然是具有精神和意志的主体,人在与自然交往时应当持有敬畏、尊重的心理。但是强硬的一神思想将人与自然分离,使得自然丧失了以往的神圣性、不可侵犯性,是一个“去神圣化”的过程。这一过程用单一神、至高神替代早先存在于自然物中的神袛。  “我是耶和华你的神”、“除了我以为,你不可以有别的神”、“不可为自己雕刻雕偶像;也不可作什么形象模仿上天、下地和地底下、水中的百物。不可跪拜那些像;也不可侍奉它,”(《出埃及记》20::2-5)  如上述经文所示,宇宙中除了上帝之外,其他的万物不再具有神性,因为万物都是由上帝所创造,大自然万物只是一个客体。这种对“自然神袛的罢黜”具体到人们的生活中:一方面,以往人们在砍树、采矿、狩猎时会向神灵乞求息怒,因为他们相信各个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依然存在,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意志、有灵魂的,而由于一神宗教反对偶像崇拜,使得人们不再信奉地方性的神灵(genius loci),不再赋予自然神性。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转变为世俗的态度,即认为自然界是静态的、无声的,它不再传递任何信息,也没有什么启示。由此,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掌控世界,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,将人类奉为大地之主。另一方面,基督教将荒野(wild)视为天堂的对立面,是诅咒之地,鼓励教徒征服、统治荒野。具体体现为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北部森林的传教和战争。  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,人不再对自然敬畏,自然失去了其神圣性。  针对此状况,历史学家汤因比在《目前环境危机的宗教背景》一书中指出,应当用泛灵论(万物有灵论)代替这种一神宗教体系,这才是解决之道。  基督教关心人的救赎,忽视自然的价值 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基督教而谈的,奥古斯丁在《上帝之城》中中对“上帝之城”与“尘世之城”作了明确的区分。奥古斯丁认为,自从人类祖先亚当、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以来,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。一座是“上帝之城”,它是上帝的“选民”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所组成的社会,是灵魂忏悔的净土。另一座是“尘世之城”,它是魔鬼撒旦所控制的异教徒的世俗社会,是肉体淫乱的渊薮。而只有上帝天国才是有价值的,我们所处的世界只是人的世界、肉体的世界,它是下贱的、堕落的、可耻的,天国才是所追求的永恒之地,而自身所处的世界只是人类前往天国路途中的一个居所,只是考验人死后是否的拯救之地。

 
QQ在线咨询
QQ
879182359
邮箱
879182359@qq.com